目標管理(MBO)、KPI、BSC(平衡計分卡)..有關「績效管理/目標」的專有名詞,不斷在你眼前、企業中出現,有時讓你眼花撩亂,像快時尚一樣,不斷推陳出新,好像在追求流行、甚至讓人茫然!但其實,除了這些管理工具外,你和企業真正需要的是:「對績效管理的正確認知」及「績效管理能力」!

kpi.jpg

對話1:

Q:對於公司的績效管理運作,滿意嗎?

A:公司主管對於如何設定績效目標,如何進行績效考核,一直做的不到位,老闆很不滿意。我們覺得應該導入BSC(平衡計分卡)或KPI來幫助主管,協助他們設定績效目標。

對話2:

Q:公司的績效管理,如何運作?

A:我們通常是在年初設定績效目標,有分年中與年終2次考核,以評定部屬的績效。同時作為調薪及發放獎金的基礎。

對話3:

Q:甚麼是績效管理?

A:績效管理,就是績效考核,且考核時務必追求公平。

每次在顧問輔導專案開始前,總是問團隊/主管這些問題,大概會得到以上的說法與回應。

許多研究調查顯示,企業在績效管理這件事情上投注了相當的人力、時間與精神,但絕大部分的企業CEO或高階主管都不滿意,也希望在未來能對公司的績效管理模式進行大幅度變革,甚至打算取消績效考核。

從彼得.杜拉克推出目標管理(MBO)以來,績效管理在企業界就被廣為運用,也是每一個主管/經理人必學、也必會用的管理工具。隨著時代演進、產業更替、環境改變及管理工具的侷限性,因此對績效管理也開始不斷出現新工具,包括KPI、BSC、甚至晚近google等科技業在運用的OKR(Objective,Key Results)等,只能說不僅讓人眼花撩亂,有時更會讓許多主管相當困惑,這些到底有甚麼不同?或為何要有績效管理呢?

今天先不談技巧問題,而是要反思幾個根本道理。

 

「績效管理」的目的何在?

很多經理人/主管是一頭就栽入目標設定和績效考核的程序中,因為公司的制度就是這樣要求、這樣規範的。以致於年復一年、日復一日,從來沒有冷靜想過這根本的問題。

績效管理的目的為何?為了訂目標?為了修正目標的偏差?為了考核?為了調薪?或發獎金?嚴格說來,績效管理是為了讓公司、部門、個人的目標(承諾)可以達成,而因為這些目標的達成,個人對公司的貢獻/價值提升了、個人成長了,而公司的生產力與競爭力,也連帶提升!

因此,績效管理的管理意義在於:

--「驅動團隊、個人的生產力/績效達成與提升」

--「透過這個機制與過程,將主管的專業與有效經驗,傳授給部屬,協助個人成長」、

--「驅動並建立企業的績效紀律文化」

 

績效管理是一運作系統,包括目標設定輔導與諮商績效評核與溝通,缺一不可!

這每一段都是不可切割,不能單獨運作。經理人對於績效管理必須有這樣的系統觀。

績效管理在企業運作中,它是一個運作平台,是

--上承公司的策略(戰略)

--對接組織運作中的職位職責

--銜接公司的價值觀與對應行為

大部分企業及主管,最欠缺的就是績效輔導與諮商(coaching&counseling)機制與能力。

簡單來講,就是部屬工作任務執行的過程管理。這一機制讓主管能及時掌握部屬的工作進度與狀態;是否有遇到那些困難或問題;主管可以提供那些資源或協助。

而績效輔導與諮商,也不是都由主管發動,部屬也必須隨時讓主管在自己的工作情境與狀況之內。

這個過程,不僅是要讓目標達成,更重要是建立主管與部屬之間正向的信賴與互動關係,也是主管對部屬的最佳培訓機會。

 

調薪、獎金或人才力調整只是績效管理結果的延伸運用,而非目的

許多企業走偏了,主管和員工在意的是可以有多少調薪金額、各種考績可以得到多少獎金,大家關注焦點在於金額的多寡,在這上頭斤斤計較。反倒是績效好壞,績效要如何提升,就變得不是太重要了。

甚至有企業或主管根本是倒果為因、為了調薪或發獎金來調整績效考核結果,或已經決定要調整那些人力,而給予最差的考績。

走到這一步,沒有人會相信公司的績效管理以及它在經營管理上的正面意義,一旦出現輪流做莊、先射箭再畫靶、討價還價的狀態,績效管理大概已經無用了!

 

先對績效管理有正確認知後,接下來我會持續和大家溝通:

--績效的三個層次(策略績效、管理改進績效、及日常工作任務績效)

--績效目標,如何上承戰略、對接組織運作

--如何有效推動績效輔導與諮商

--有價值的員工,必須績效表現優良,且展現符合公司價值觀的行為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布萊恩的管理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