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在NETFLIX,信奉的箴言之一:「問題發掘者,他們平凡的很!」。
大多數人會認為在公司裡,這是一個很重要角色:「我就是那個發現問題的人!」是,你發現了問題,很好,但你解決問題了嗎?(Powerful ~NETFLIX/前人資長)

29.jpg

在很多工作場合及日常互動中,常聽到主管們的許多說法,例如:

「各部門的職掌、分工很不清楚,我反應了很久,但公司遲遲都沒有解決?!」

「公司產品力不夠強,缺乏市場競爭力,真不懂業務單位在做甚麼?」

「跨部門的溝通很不順,大家都有很強的本位主義,不小心踩到別部門地盤,下場會很慘」

「公司的薪資太低、沒有競爭力,導致我部門找不到好的人才、也留不住優秀員工」

「公司的企業文化不好,大家都不願意講真話。常常無法對事情好好討論,講一講又扯到人的問題,我也很無奈」

每天,我們就是被這麼多的問題給包圍。而上述這些說法有些共性、也反應了幾個狀況:

有些是真看到並反應問題;有些只是在抱怨;有些是連問題什麼,都不清楚;更多是沒有下文,也就是講講而已。許多經理人不自知、也沒察覺:

「經理人的真正貢獻與價值,不是找出問題,而是有能力解決問題!」

我們常在不自知中,犯了幾個迷失:

1.只看到表象,卻忽視或根本沒看到「問題的本質」

我常提醒許多經理人,你所觀察、理解的,真的是問題嗎?還是一個表象?

例如產品銷售狀況不佳,很多經理人先想到的是定價太貴、或成本過高。因此就加強行銷、降價促銷、或降低製造成本。但有時冷靜往下挖掘,說不定真正原因可能出在產品力問題,例如品牌老化、無法真正解決客戶的痛點。若不從產品力動手,如重新定位或設計產品,卻從價格或成本著手,會有效嗎?

或者將找不到人、留不住人才都歸咎於薪資太低、沒有競爭力。於是思考或建議要修正薪資制度,但說不定真正問題是出在主管的管理能力太弱,員工沒有好的學習典範;或者是缺乏發展舞台與機會,讓優秀人才流失了。

如何能穿過迷霧、看穿問題本質:
不要被既有作法/想法綁住,保持疑問與好奇;要有持續挖掘的習慣與能耐;有更多、且細緻的對人、對事的觀察;持續、不斷練習。

2.對於問題,缺乏明確的事實根據

很多時候,上下或同事之間無法聚焦、無法真正進行討論,其根本原因出在:沒有明確的事實或資料可以佐證。常常一句話「我覺得」、「我感覺」、「依照過去經驗」,就直接斷定或決定,這很容易落入各說各話的窘境。

如何有事實根據呢?這就考驗經理人的二項能力,一是你是否有敏銳的觀察力,再者你要在部屬任務的情境之中、掌握狀況。許多經理人是遠離現場,以致於聽不到第一線的聲音、看不到第一線的狀況;或者只關注冷冰冰的數字 (還號稱自己是數據導向),而不了解數字背後的事情來龍去脈或狀況。

3.丟出問題,卻沒有下一步

有些經理人有個壞毛病,就是能看到問題、描述問題也很到位,但總是講完問題後就一副事不關己、或我也沒辦法的態度,只是等待/期待別人、上司來解決。或者,遇到問題時,就一昧怪大環境不好、這問題他也沒能力解決。

說真的,看出問題或批評,一點都不難 (不過還是要有能力)。但誰解決問題呢?老闆、總經理?難怪台灣很多公司的老闆、總經理總是那麼忙,忙著部屬該解決的問題。

我常提醒許多經理人:敲上司辦公室門之前,自己要把問題分析清楚、要找出真正癥結點、也要有自己的解決方案或想法。換言之,你是帶著解決方案去找上司討論,而不是把問題丟給他,讓他幫你想解決方案。同樣,也要以這種方式來要求並培育部屬。

4.對於問題,沒有擁有感(責任觀)

有些問題可能真的超乎你這個職位或能力所及、或者這是公司整體性問題、或者需要跨部門協作與整合才能解決。但,你無須表現出一付莫可奈何的樣子。

一個有責任感 (ownership) 的經理人,會認知到這些問題若沒解決,一定會對你的部門、公司整體績效帶來負面影響。不須等待,帶著你的擔心、看法及想法,快速、勇敢的去敲門吧!

arrow
arrow

    布萊恩的管理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