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「公司是我創立的,十多年辛苦打拼之後,總算有些成果。公司有一定的市場地位,營收和獲利也都不錯,我每年都給主管及團隊們不錯的薪水和獎金。我打算公司維持這樣的成長就夠了,也不想公開上市,有獲利自己賺就好。我想不通那些上市櫃公司,不僅賺的錢要分給別人,還被一堆規範搞得團團轉」。你,聽懂這位老闆的邏輯及思維嗎?

19.jpg

在一場台灣中小企業主的研討會中,幾個企業主談到上市櫃優缺點的話題,席間一位老闆發言,他說:「我公司獲利一直都不錯,幹嘛要上市?上市不就代表我賺的錢要和更多人分享嗎?」,這一發言,引來許多討論,有人大表贊同、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,大家談論相當熱絡。但我更好奇、想探究的,重點不在上市與否?也不是公司規模是否要弄得很大?而是這些老闆腦袋中,想的是甚麼?

場景轉換到中國,每次碰到企業主,他們最關心的話題是:如何打造和實踐「合夥人制」?如何設計和運作「中長期激勵機制」,以便讓既有高管及關鍵人才能以合夥人的心態來共事,也能持續吸引各方高手加入團隊,能共創公司的經營發展、共擔經營風險,也能共享經營成果。他們,又在想甚麼呢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「一個人,跑的快。但一群人,可以跑的遠!」

這句名言,不管在慢跑界或企業界,其實是相通的。

撇開企業上市櫃優缺點的議題,許多台灣企業主,一如前述的那位老闆,擺明就是以「家天下」心態在管理公司。這種心態,反應在幾個構面:

公司是我的,成果是我獨享

嚴格說來,許多老闆管理、治理的,不是「企業」而是「家業」。

企業能不能做大、做好,除了機遇、環境、努力、所擁有技術/能力/產品之外,老闆 (經營者) 的格局也是一大關鍵。許多經營者總是認為:公司從創立到經營,我不僅出錢、出力、勞心、勞神,如果經營成功,當然都是我的功勞。

這想法應該是對了一部分。但從另一角度看,這企業的發展、走勢,也就完全取決於老闆個人囉。只能祈禱:老闆永遠英明、永遠正確、永遠一直做下去,但最後「企業成功、是因為老闆;會失敗,也是因為老闆。」

更有些老闆的決策,先思考的是個人或家族的短期利益,而非企業的長期發展與永續經營。

關鍵職位及接班人,只考慮「血統」純正

大部分企業都是由家族所開創並經營上來的,「家族化企業」更不是原罪,最怕的是將公司變成「企業家族化」~擔任職位只看血統、不管專業 (或根本沒專業) ;不在其位,卻有高度影響力及話輿權。

有些經營者及其家族,永遠抓住幾個關鍵職位不放,但往往不是因為那個人有能力,足以擔任,而是因為家族與血統關係。

在這時代,任用專業人員擔當高管及團隊,都不見得能持續經營成功 (用錯人,另當別論) ,更遑論任用一群不專業者。

高管及團隊,都是「夥計」而非「夥伴」 

許多經營者所想、所看、所用的根本都不是人才,而是一群為薪水而折腰的打工仔、甚至是忠心耿耿的家臣。

然而,經營者有時卻回過頭來責怪高管及團隊:「你們不進步;沒有從經營者的高度來看事情;遇到問題是能閃則閃;做事不積極……..」。但癥結是:你怎麼看待並塑造團隊,最終就會是長那個樣子。

優秀人才期望的是一個舞台,是他的專業可以發揮,是可以學習、成長且被尊重的環境與文化,同時他的優秀績效與貢獻,能有相對應的回報,否則他何苦和你浪費青春。

如果不能讓團隊的責、權、利達到一種健康且均衡的狀態,能和公司的經營發展形成「利益與共的生命體」,那麼就不要期望「夥計們」能和公司一起共創、共擔了。

不是唱衰台灣企業,其實台灣眾多中小企業擁有相當的技術力與活力。但有更多企業都面臨轉型問題,面臨接班及傳承問題。轉型與傳承,大家都琅琅上口,但親愛的經營者,如果我們的心態/心智,還是停留在「家天下」的模式,沒有切換到「打天下」的心智狀態,這一路只會更坎坷難行。

甚麼是「打天下」?找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 (理念/價值觀契合的共創團隊) ,一起種下蘋果樹 (對的商業模式與策略) ,分頭進行澆水、施肥、除草、梳果 (組織運作與分工) ,讓蘋果樹長大,結出果實 (績效管理) ,共享甜美的成果 (分享經營成果) ,並持續種下一棵樹 (永續發展) !

arrow
arrow

    布萊恩的管理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