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專業人員晉升為基層主管、經過歷練成為中階主管、再到負責/承擔產品線或公司經營的高階主管,這些不同階段的主管職位,其職位職責、心態與理念、時間投入與側重點、所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等,不盡相同。這一路的成長過程,對個人而言就是一種「轉型」。
企業要轉型,個人成長也需要。

18.jpg

上篇文章中所談到的小張,原本是一位優秀的工程師,在經過一番努力、也被主管看見後,被提拔為基層主管。原本一路順遂,但卻在當上主管(課長)後,帶給他莫大衝擊與挫折,不僅懷疑自己的管理能力,他的上司及部屬也對他有諸多抱怨。為何優秀專業人員,卻在當上主管後,帶來的是「不能勝任」的擔心與疑慮呢?

管理大師夏蘭(Ram Charan)曾提出「領導梯隊(leadership piperline)」模型,他界定,從個人貢獻者、一線主管、部門主管、事業部主管到CEO,這些不同層級的主管,代表不同階段的轉折,也就是職位的轉型。此一模型,相當程度解答了小張(眾多主管們)的問題。

在每個職涯轉型的階段,我們秉持的心態、關注焦點、時間的投入,都有所不同,但許多的主管們,卻卻很難想通這一點。

案例中的小張,有幾個迷失:

放不掉過往的成功/工作模式,繼續沿用

人性上,我們會習慣過往的行為或工作模式,繼續沿用。而如果這個模式促使在工作上有所成就、被認同,人們更會緊緊抓住,不放。

小張在擔任工程師時,就是一個所謂的個人貢獻者,絕大部分心力、時間專注於專業上的投入、追求專業成果(把產品開發出來)。但在他當上主管後,他卻仍用工程師的心態及工作方式在執行工作,並帶領團隊。嚴格說來,小張是掛了課長職稱,持續做工程師的工作,還是用工程師的思維及方式和部屬互動。

這就像從單身時代跨入組成小家庭的轉換一樣,你要從心思只想到自己、將心力主要都投入在工作上,開始轉換到關注家庭、關心另一半、為家庭付出時間與精力來經營一樣。

當上主管後,你該做/經常做的是:調整自己的思維與心態,並重構能在新職位上成功的工作或管理模式,包括管理能力,否則很快的就會落入「彼得原理」:晉升到不能勝任的職位為止。

主管的貢獻與責任不在追求個人成功,而是要帶領並協助團隊成功

許多主管誤解親力親為的意義,誤以為一切身先士卒或在部屬面前露幾手,得到部屬的讚賞眼光而自滿,甚至有些人被主管職位的「光環」沖昏頭。

主管職位的貢獻:帶領他人、帶領部門、甚至帶領公司---成功。

主管職位的責任:輔導部屬完成任務、協助部屬成長,對不適任的部屬進行人才力的調整。

當然也必須記得:有功勞就盡量將榮耀歸給團隊/部屬,有過錯,自己務必先扛起。

而從公司角度,也有幾個提醒:

晉升成為主管,除技術/專業強、績效好,更重要是人選是否具備管理能力、潛力及意願

許多公司在晉升主管時,主要考量的是年資、過往績效、專業/技術能力是否足夠,而絕少關注人選的管理能力、發展潛力、意願及企圖心。甚至越往高階主管,他的經營理念是否契合?是否具備策略思維與商業經營的能力?這些,才是晉升最主要的考量。

公司若缺乏這些考量與評估機制,而被晉升者也沒有意識到這些層面,所造成結果就是:公司內有許多技術能力很強,但管理能力很弱的主管們,形成管理及運作上的失衡。甚至我們可能在不當的晉升下,失去一位優秀的技術/專業人員,而造就一位不適任的主管。

晉升,不能停留在新官上任就結束,需要扶他一把

晉升,絕對不能在新官上任之後,就放牛吃草、各憑本事去發揮。面對新的職位、新的挑戰,他的上司必須扮演相當吃重的角色。

就像案例中的小張,他的上司必須及時提醒他,關注他的管理及工作狀態,並在必要時給予協助或指導。不論是管理能力/技巧的再提升、和部屬的互動模式、工作重心的轉化等等。

管理者或領導者,都不是天生的,必須計畫性的引導與培育,不僅是幫助他在新職位上成功,更是往下一個職涯轉型,健康邁進。

arrow
arrow

    布萊恩的管理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