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中美貿易戰、產業短鏈化、肺炎疫情等外在不可控因素衝擊,加上公司內部運作及管理不良,導致營運沒有效率或跟不上時代的腳步。讓許多經營者及團隊擔心,公司再不改變或轉型恐怕會被時代所淘汰。許多企業都在求變,也知道不改變一定失敗、公司一定要轉型、改變才有希望。但我們真的知道為何而變?能看穿問題的本質?有掌握改變或轉型的步驟或順序?

35.jpg

前幾天初次拜訪新客戶,過程中有這樣的對話:

董事長顧問,我們公司真的需要改變!

顧問:很好,請問您想要改變甚麼?

董事長:就是公司的體質需要轉型!

顧問:您所謂公司體質,是指甚麼?

董事長:就是主管的管理能力、和公司業績要提升!

顧問:嗯,換個方法問,是甚麼因素或事情,促使您覺得體質要轉型、要改變?

董事長:大家做事情很沒效率、開發和業務單位永遠吵來吵去,跨部門都不合作…..

顧問:您覺得需要做什麼,才能改變或改善這些狀況?

董事長:需要來培訓主管、把部門職責講清楚、設定績效指標、要培養人才…..

顧問:好,您覺得有甚麼障礙要克服?您真的是要改變嗎?

董事長:你放心,我想清楚了,這些一定要改變,我一定全力支持大家改變!

換個會議室

顧問:你覺得公司最大問題及挑戰是甚麼?要改變嗎?

高管:最大問題就是董事長,如果他改變了,公司就好了!

顧問:那主管及團隊們呢?有什麼要改變或強化?

高管:公司的問題我們都有和他說了,決定權在董事長身上;公司是他的,他若不願意改變,我們講再多、做什麼都沒用!

這過程讓我有很多感觸,這樣的對話內容,在顧問生涯中也屢見不鮮。這也代表許多經營者及主管們對於所謂改變或轉型,甚至自己的角色與職責,存有許多盲點。包括:

  1. 不知為何而變,對於改變沒有共識
    覺得管理沒效能、作業不順暢、留不住人才、沒有策略及方向等等,但問題到底是甚麼?常常是各自表述、各有一番不同見解,結果就是沒有交集、也不知真正問題在那裏,或者大家感受到的這些,根本稱不上真正的問題或核心,只是一些表徵或症狀而已。

    例如,許多主管覺得留不住人才,就直接認為是公司的薪資太低、沒有競爭性,所以找不進新人、舊人也留不住。於是就想著手改變薪酬及財務激勵制度,但改了之後可能還是沒達到預期成效,還是留不住人!這很明顯就是忽略了要留住人才還必須關注其他重要議題與環節,包括:公司的企業文化是否是一個鼓勵創新、允許犯錯、鼓勵彼此合作的環境;主管的管理風格,是否能真正輔導員工有效執行工作,並從中提供學習與成長機會;公司是否提供一個明確的員工職涯(舞台)方向,讓人才有成長及發揮的空間。

    更重要的是,改變或轉型也代表經營思維、運作方式、工作習慣、甚至所用人才等等會和現在不同,甚至涉及運作權力的重新調整,這些調整可能會逼迫許多人跳脫舒適圈或所謂「責權利」的調整,也會由此引發諸多的不安、抗拒或公然挑戰。因此,經營者及高管們,必須在心理上及早認知並準備,能夠也願意面對這些挑戰及壓力,而不會輕易妥協或放棄!

    如果我們不能看穿問題本質、聚焦於改變的核心,同時清楚了解要達到甚麼成效或方向,很可能只是為了轉型/改變而改變。改變或轉型,關鍵不在於技術問題,而是共識及企業文化問題。
  2. 忽略改變的關鍵/核心:心智及行為的調整
    許多主管及團隊認為直接設計一項制度或規範最快、最能立竿見影同時也看得到效果。例如,覺得各部門或主管的績效目標不清楚、沒有工作方向或不知如何進行績效評核,於是就引進並推行各種績效管理制度及工具,不管是MBO、KPI、BSC、OKR等等,然後就如火如荼的推行,剛開始大家還有些興趣,但很容易一忙就是三分鐘熱度或老闆不再強力要求,這些制度或工具很快就被束之高閣,或怪說這些制度沒用,然後再期待下一個新的管理制度、工具興起。

    制度、規範或SOP當然重要、也最容易建立,但如果主管或員工的思維與腦袋中,不認為這是重要的事情、這是他的職責,同時在行為上開始轉換/調整,且能一再的堅持去執行,直到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,只是單純的制度改變,都很難成功!就如許多人想運動,是出於一種跟風,好像身邊的人都在做我也要,然後買了運動裝備或上健身房,但因為不是出於真正想運動健身,因此常是有一搭沒一搭的,有空或天氣好再動一下,結果就可想而知了。

    思維–行為–制度,這三者是改變的系統環節、相互交錯、缺一不可,惟有思維及心態轉換了、行為調整了,制度才能被落實並產生效果。
  3. 問題及責任,都在別人身上
    直指別人、怪罪別單位最容易,順便也可以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。
    -不是業務不會賣、是產品設計不好的問題;
    -工廠已經努力在生產,無法準時交貨,都是採購單位買錯料或是廠商延遲交貨;
    -人資單位不配合,我部門需要人,他們找了很久都沒有適合的人

    這些藉口及理由,我們耳熟能詳,反正都是別人的問題、是老闆的問題,一旦他們他改善了,問題自然迎刃而解。

    企業運作絕對是一整體觀,惟有每一個部門/單位都是做對的事、做到最好、且願意主動協助,公司才可能成功。但很多人、主管不自知,其實最大問題在於自己,只是不自知或不承認罷了。也許問題核心在別的部門,但重點是大家可以一起做些甚麼,以便能突破困境。業務若真的能力很強,應該更要能或更精準的帶進客戶、市場的需求或訊息,協助開發單位把產品設計好,若只是一昧怪設計不好、不符合需求,問題依然無解。

    我提醒這位董事長「不是你支持大家改變,是從你做起」,也告訴高管「你們也是問題之一,必須承擔改變的責任,不是一昧等待別人改變」!
  4. 只看到問題及現象,卻缺乏行動力及執行力
    公司裡到底有甚麼問題?面臨何種困境挑戰?正常的主管及團隊都看得到,有些還真的看的很透徹,不僅分析的頭頭是道、還能直指問題核心。但若再追問:「那你做了甚麼?」,許多人就是雙手一攤、滿是無奈!

    有些團隊真的嘗試去改變或解決問題,但更多的主管就僅止於看到、抱怨完就好像沒他的事情或像旁觀者一樣,事不關己!

    有效能的經理人,不僅能看穿問題、更要願意面對問題、且有能力解決問題。抱怨從來無法解決問題,只是讓問題更惡化、管理更不善、經營成效更差,同時塑造一種負面的企業文化。
  5. 什麼都想改,沒有解決問題的系統觀及計畫
    許多問題是一環扣一環,如留不住人才,可能和公司薪酬、主管的管理風格、未來發展機會、企業文化等等都有關係。也真的有很多問題待解決,但公司的資源有限、經營團隊的心力也有限,不僅要面對這些管理難題,還要解決每天運作中的日常事務,通常早已分身乏術,若甚麼都想一起改變最後可能是空忙一場。

    再者,有些管理議題需要較長時間,才能看出或感受改變的效果,例如公司的策略轉型、人才培育及養成,沒有努力3 年以上,根本看不出成效;有些管理議題可能較短時間就可看出差別,例如財務激勵制度。

    此外,不同議題之間的關聯性也必須先弄清楚,例如,先聚焦將公司未來發展策略理順或制定後,下一步再連結到公司的組織分工及運作體系,以配合策略進行調整或優化,才能讓策略可以較順利的推動。

    改變及轉型絕對不能想到什麼就做甚麼,推動變的順序、節奏、時間及資源的投入,是經營者及團隊必須有效掌握,惟有這樣大家才會有信心,也才能一步步朝正確方向前進。

改變及公司轉型不是一個潮流或流行,而是企業生存的基本要領。在這之前,經營者及團隊必須敏感並關注是否存有這些盲點,並持續相互提醒,這也是企業文化塑造及管理能力養成的過程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思維 管理 轉化 行為
    全站熱搜

    布萊恩的管理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