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又到了進行年度績效評核、打考績的時候了,主管們又要開始經歷一段糾結、揪心、回想、回憶、甚或想逃的忙碌時光。而部屬們也要經過一段猜測、猜疑、揣摩、故作忙碌、等待的時刻。在結果揭曉之後,則是幾家歡樂、幾家愁/憤怒的場景………….然後,明年再上演一次。

15.1.jpg

在一場人資主管座談會中,我問大家對於績效評核的感受與想法,場面一如預期,諸多抱怨與負評如排山倒海而來。「績效評核根本是個大黑箱作業」、「對於人資單位,這是一場災難」、「怎麼評核都不公平、大部份員工都不滿意」、「大家都在應付了事」、「員工只在意獎金有多少,誰關注績效結果」、「績效考核沒用、乾脆廢了」………。這些聲音、看法並不意外。

我想和大家溝通,在往下走(修正或廢止)之前,該先反思一件事:「對於績效評核,我們是否犯了那些謬誤(本質上的錯誤)」。

謬誤1:主管是主角

〝你(部屬)如何自評,根本不是重點。在主管眼中你是績效好、就是好;績效不好、就是不好。所以這件事情,是由主管來主導、發起,而部屬只是配合演出的配角而已。〞

這是過往工業時代的思維與產物,不再多所批評。我們必須想清楚一件事情:主管不再、也不應該高高在上,主管的責任在於幫助部屬成功、協助部屬達成績效。為個人績效負責、達成績效的是部屬。

將主導權交還給部屬。部屬,才是主角。

謬誤2:一切都是靠「印象」

〝所謂印象,就是主管記得(記憶中):這大半年或一年,你曾經做過甚麼事情。這是決定績效好壞的重要因素,因主管太忙,記憶有限,於是在接近績效評核的前一段時間,許多員工/部屬就很忙碌,惟有多曝光,主管才會記得你〞

主管和部屬之間,若沒有針對工作計畫推展,進行定期、不定期的與溝通,也沒有及時做必要的績效回饋、追蹤與紀錄,當然只能靠記憶和印象。

績效是靠一點一滴的檢討、討論、追蹤所堆疊出來的,不是靠印象(主觀認知)及記憶而來。

謬誤3:總會輪到你

〝績效考核有強迫比例、有名額的限制,表現最好的只有一個名額,難免有遺珠之憾。公司規定每年都要找出一個績效最差的,反正獎金影響不大,今年你就委屈一下,明年再換別人〞

強迫比例並非原罪,用輪流做莊的做法與心態,只反映出績效管理的不紮實,以及主管的不負責任、不敢面對績效表現不好的員工。

採用這種作法,是在宣示「績效沒那麼重要!」,這也會逼迫真正績效表現好的員工,離開公司。

謬誤4:一定要做到公平

〝為了公平及精準,績效分數要算到小數點;全公司所有人要做一次總排名,並排除極端值;不論部門人數多寡,各部門績效等第的比例要一致;要做到讓大家心服口服〞

為了追求所謂的「公平」,許多企業和主管想出許多方法、投入相當心力。但,甚麼是「公平」?這是我們推動績效管理或績效評核,所要追求的嗎?或者,只是用「公平」來掩飾我們在績效管理與績效評核的不紮實做法、不負責任的態度。

推動績效的提升與突破,協助員工的成長,才是我們該優先關注的。

謬誤5:待在對的(賺錢)單位,比較重要

〝A單位一直都賺錢、人又多,拿到考績優的機會大的多。B單位是新創事業、又還沒賺錢,待這部門,績效肯定差。我們是支援單位、人也少,績效再怎麼好也沒用,想有好績效最好能調到A單位〞

在績效評核過程中,如果我們把單位賺錢與否(絕對值,賺多少)、規模度/人數多寡,甚至核心部門與非核心部門之差異列為優先考量,或重要因素,無異將焦點脫離績效本身,引導員工進入「待在那個單位更重要」的迷失中。

請回歸績效管理與評核的目的,「為了提升績效或生產力。」

謬誤6:主管的考績好,你的考績才會好

〝主管的工作就是督導部屬們完成工作。所以,部屬的績效結果總和,就是主管的考績〞

這種觀點只對了一部份,團隊/整體的成功當然重要,但卻忽略一點:主管,如果只是督導部屬完成任務,那主管存在組織中的意義、價值、貢獻是甚麼?

部屬的績效,當然是主管的責任,但主管還要交出你的附加價值,是因你個人而創造的獨特貢獻。

績效評核、打考績,絕對不能淪為一場博奕的過程與遊戲,也不應該有謎底揭曉的場景。否則,對公司、主管、員工而言都會是一場惡夢,而績效也不會真正的改善、提升。

arrow
arrow

    布萊恩的管理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