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一位朋友,他是熱愛跑步的馬拉松跑者,剛結束一場年度重要賽事,分享他的訓練與完賽心得。
比賽當天
起跑點前,氣溫稍低但空氣中瀰漫著激情、歡樂,身邊每個跑者都是蓄勢待發、眼神充滿期待,這是一場年度跑馬者的嘉年華盛會、也是驗收訓練成果的機會。鳴槍那一刻,隨著人群魚貫往前跑,一路上他依著自己的節奏與速度,隨著里程數不斷往前、身體也熱了起來。
沿路進行補給並隨時注意自己的速度與心率….,10K、20K,來到30K時,真的進入撞牆期,這時他啟動了內心關照,檢視自己的全身狀況,雖然雙腳很疲累,但身體狀況還行,畢竟這是一場體力、耐力與意志力的大挑戰,仍必須堅持一步步努力往前。
來到38K時,他改用散步模式,決定走一小段路,讓疲累雙腳稍事休息、也調整呼吸。剩最後3K,開始全力衝刺,放開步伐、縮小步頻,朝終點線邁進。衝線後,回身向賽道鞠躬,笑納一場突破個人PB的賽事,並期待下一次馬場見。
3個月的訓練計畫
3個月前,他設定2021年的台北馬拉松全馬目標,要以4小時完賽,並突破個人之前最佳的4.5小時記錄。他做了許多功課後,決定以漢森課表(註:Hanson兄弟針對不同跑者,提出新的訓練方式,包括跑量、強度、平衡、持續性及恢復)為訓練主軸,而為了更有動力及更有效方法和訓練,也參加了跑團、並有專業教練的教導。
按照課表,他很堅持、也很有紀律的一周周進行,在教練引導、跑友互相鼓勵下,訓練計畫順利進行,每週會和教練共同檢視訓練軌跡與成績,也討論跑姿和呼吸的調整,實際上也看到每周、每月的進步。
過程中曾遇到訓練不順,也有幾次因為工作關係,讓訓練進度有些阻礙,雖讓他感到小小挫折,但總會問自己:為何跑步?為何要站上賽道?想清楚後,又帶來滿滿動力。
隨著時間接近,制定了當天的策略與計畫,並反覆練習。
收穫
他說:「不是每一次都能如目標實現,但每一次都是挑戰、都在進步。最大收獲與獎勵,不是名次或獎牌,而是那段紮實的訓練過程,與志同道合的夥伴,一起努力並相互鼓勵,也讓自己變得更強大。」
細細品味他的分享後發覺:馬拉松跑步其實融合了運動、績效管理、心理等專業與科學,是一個高度自律並持續精進的活動,鍛鍊的不僅是身體素質、還有心理素質,很值得我們在企業管理、職場及工作中借鏡。
從跑步看績效管理
績效管理無非涉及績效目標與工作計畫訂定、過程管理、績效評核並連結激勵。當然,在企業實際運作及管理中,會比個人比賽更為複雜,但我們能從中體會並學習績效管理的本質、方法,也避免常見的運作誤區。
績效指標的類別與意義
1.成果指標:
不論個人、部門、公司最終努力要達到的成果。這成果可能是營業額、利潤、重要產品開發專案、新市場開拓、或職位的基本職責。它必須具備明確性、有時間性,也有挑戰性等基本要求。
以跑步例子而言,4小時就是成果指標,且是由4.5小時提升到4小時,並在2021年12月的台北馬拉松中實現,這目標不僅明確、有時間性,也有挑戰性。
而我們真正要管理的,其實不是成果指標。而是:你要做甚麼事情、怎麼做、用甚麼方法,才可以實現這成果,那才是重點。但許多主管常犯一個錯誤/迷失:“我只要看結果(或只看報表/數字),不管、不看執行過程”。一旦沒達標,只會揪著目標落差不放,要求部屬無論如何一定要達標,卻從沒討論有效方法或方案、並給予協助。
2.投入指標:(也稱過程指標或驅動指標)
光有成果目標還不夠,你到底要做什麼事情?用什麼方法?有無更創新的方式?以確保成果指標真的可以達到呢?這是關鍵。
例如某業務員,承接一項成果指標:上半年新增全新客戶2家、營業額1000萬元。就要想清楚:鎖定新客戶群是誰?符合公司業務行銷策略?要用何種方法/管道接觸到窗口及決策者?有不同報價與服務方式?....當這些事情想清楚、且有效進行,成果指標才可能完成。
許多主管犯的錯誤就如上言,只管結果,反正到時候交出1000萬業績就好。
回到案例,投入指標是甚麼?就是比賽當天保持配速5.7分/公里、並依補給計畫(飲水及營養補充品)進行,更重要的是之前3個月的訓練計劃。
執行計畫的制定、推動與管理
有些績效目標(主要是成果指標),背後需要一個詳細的推動計畫,讓你能依計畫推行。也就是你要實現成果指標的「方法」。幾個重點:
- 規劃要執行的重要任務、進展時間、管控點、需要投入資源(人力、資金、設備等)。
- 有些工作是需要跨單位協作、就必須列出與溝通,讓其他單位能有效協同。
- 凡事不可能如計畫預期的順利,有那些因素會帶來風險,要如何管理與因應。
- 列出計畫並推動時,和主管定期(每周/每月)針對執行情況,進行一次次的對焦、調整甚至修正。而主管也要給予必要協助、引導或教導。
回到跑步案例,就是3個月的訓練計畫,包括:
- 以漢森課表為主軸執行(工作計畫)
- 每周/每月檢視訓練成效,並對課表進行微調(績效檢討與追蹤)
- 教練的引導與教導(主管的輔導與教導)
- 跑友的支持、一起練習(跨單位協作)
- 更新或添購跑步配備(資源投入)
- 避免受傷(風險管理)
連結到激勵
激勵,可以是財務性、也可能是非財務性。但「激勵並非績效管理的目的,而是延伸應用。」
達成成果指標或投入指標時,應該慶祝、被肯定、公開表揚或得到獎金,但不是每個人都能、或需要用獎金來激勵。我們必須了解:每個人的驅動因素不同,究竟他在意的是精神性還是物質性獎勵?要用對的方式來激勵。
幾乎所有跑者都不是為了獎金或名次而跑,而是那種挑戰自己、超越自己,或單純享受跑步的快樂,也就是回歸初衷:為何而跑。
績效管理,其實沒那麼難
馬拉松跑者在制定完賽目標及訓練計劃時,不一定想到或套用績效管理的方法,但實質上卻是將績效管理的精神與內涵,發揮到極致。
在企業界,我們常被許多名詞/工具(MBO、KPI、BSC、OKR…)、作業程序(設目標、檢討、面談、評核)給搞混或窮於應付,甚至花了相當心力卻不見績效提升。運用績效管理工具或方法時,務必回歸「一個核心、三個基本面」。
一個核心:追求什麼?更強競爭力、更高生產力或更好的自己。
基本面一:目標。成果指標,這對於個人、部門、公司的價值與意義是什麼。
基本面二:方法。做什麼、用什麼方法/方式,可以讓目標實現。
基本面三:執行。有紀律的進行、檢討、與修正。
管理工具會隨時代及需要而推陳出新,但這些都是幫助我們能更有效管理,務必記得:善用工具,緊扣核心與基本面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