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在年度績效考核結束後,公司人資部都會蒐集各部門主管的考核評比,並進行彙整呈報總經理做最終決定。今年,總經理希望能進一步瞭解,特別是針對考績A者,究竟各主管的評核標準及評語是什麼。〔註:公司績效等級與強迫比例如下:A+(10~15%)、A(15~20%)、B(25~30%)、C(10~15%)、D(5~10%)〕
人資部整理全公司所有考績A人員、並匯集部門主管評語,分為以下類型及主要評語:
主動積極型:工作認真;努力學習;能自主加班完成工作;不需要主管緊盯,會回報進度;工作積極度,勘為員工楷模;參加XX輔導學習;工作嚴謹,認真負責;規劃能力強;做事敬業,工作態度端正;…….
完成工作型:交辦事項,按時按質完成;工作品質讓人放心;完成年度各項指標;專案如期完成;完成導入量產並出貨;………
困難挑戰型:工作已超負荷但仍能完成;今年工作量比以前大,幾個難搞的案子,最終還是完成;專業能力強,敢講問題及改善問題;熟悉流程,能自主提出改善;………
此一資料呈送給總經理,他看完則是一陣迷惘與許多疑惑!
疑惑1:「工作認真、努力學習、做事敬業、態度端正….」,這些是基本工作行為/態度?還是工作績效表現?
疑惑2:「交辦事項按時按質完成、專案如期完成…..」,這不是每個職位擔任者本該完成的嗎?
疑惑3:若員工表現都這麼好,這麼認真、投入,為何公司實際成績卻不如預期?相對主要競爭者還是落後一大截!
疑惑4:到底什麼是考績A?這對公司、員工有何意義或價值?
類似案例公司的狀況,絕對不在少數!我們需要好好探究,為何每年都要進行的管理工作、也推展了這麼多年,卻還是讓經營者、主管們頭疼!?
問題1:對於績效目標、工作計畫、行為規範等,沒有管理、或根本沒訂定
許多主管進行績效評核時,根本是憑自己的主觀印象或感覺,來評定員工的表現。這有兩種可能性:
可能性一:年初有訂立績效目標和工作計劃,但過程中並沒有及時、有效溝通與檢討,以致於到了年底進行績效評核時,只得拼命尋找並拼湊那些破碎的記憶。(對於績效的及時與有效管理,詳見另篇文章~「一個改變,讓績效考核工作不再那麼痛苦、也更有價值」)
可能性二:年初根本沒有訂立今年的工作與努力方向,並和員工溝通清楚,以取得彼此的承諾與共識。
沒訂目標,和沒有過程管理,結果是沒多大差別。
問題2:「基本任務工作與工作態度」,和「附加價值/貢獻」,分不清楚
每個職位都有其基本、且要如期如質完成的工作任務。例如:開發人員完成既定的產品設計工作;業務人員取得應有業績/訂單;財會人員定期、正確完成報表編制。而在工作行為/態度上,例如主動、積極、認真、主動回報….等,這些是最基本要求(must)。所以完成基本工作任務、展現應有行為/態度,只能說是剛剛好、及格而已。
這些基本的產出/表現,重要嗎?當然重要,只是完成這些工作任務並不能讓公司勝出,這樣的員工算是好/不錯的員工,但能說是優良/優秀員工嗎?應該算不上,因為競爭者、職場上大家都是如此。
真正能讓一家公司勝出且持續領先,其實是職位擔任者能展現/交出屬於策略性、管理改善性、創新性、突破性的工作績效(有關策略性績效….的定義與說明,詳見另篇文章~「我們該知道的績效三層次」),畢竟這些工作績效更攸關公司的競爭地位、競爭優勢、甚至創新文化的建立等,這才是擔任者對公司最大的貢獻與價值。
基本工作任務與應有態度是「保底」,附加價值/貢獻是「勝出關鍵」,對公司、個人都一樣。
問題3:績效目標缺乏「相對觀」
許多公司/主管對於績效目標的訂定,不是流於例行性工作、不然就是原地踏步,不敢訂定具有積極性、挑戰性的目標。簡單來說就是只訂定最有把握達成的目標和計劃,當然也就忽視競爭市場的動態。
嚴格說來,這只是關起門來、覺得績效目標有達成,就是表現很好。這無異是將頭埋起來,無視持續進步與外界動態。
績效目標必需有「相對觀」,並展現在以下兩個相對:
相對一:比起去年,這個職位的目標,是否有成長性與挑戰性?以業務而言,業績成長3%可能一些些努力或市場自然成長,就可達成。若要成長10%,可能需要投入相當多心力、時間,運用不同的做事方式、或開拓不同管道才可能實現。
相對二:比起整個產業或主要競爭者,我們是否有更進步?不論在業績、製程技術、行銷靈活度、產品/服務更新、服務內涵/水準、組織效能、人才管理等等。
績效目標,是要拿來挑戰與實現,而非完全達到。
各績效等級的定義/標準
如果:
- 職位的績效目標、工作計畫、及共同行為規範能訂立並溝通清楚,並讓員工承諾。
- 績效目標的訂定,具有挑戰性、且符合相對觀。
- 能區分職位基本工作任務、與附加價值/貢獻。
- 在工作執行過程中,能及時、有效的進行績效檢討與輔導,並以事實為溝通基礎。
- 能因應環境變動或內部因素,動態修正績效目標與工作計畫。
那麼績效等級的定義/標準,就相當清楚:
A+:有特殊、重大貢獻(如特定/重大策略性專案、技術突破、管理創新…..),行為展現足為典範。
A:工作任務之效率、達成率、品質…,達成度比原定目標更高,行為展現高度符合。
B:完成基本工作任務,有良好工作品質,行為展現符合公司要求。
C:基本工作任務完成度不佳,工作品質不好,行為規範符合度低。
D:無法完成基本工作任務,工作品質差,行為規範不符合要求。
A+/A級績效的價值與意義
曾有高階主管看完績效等級的定義/標準後,反應:「….這標準未免太高了吧!若要有策略性或重大突破績效,才算是A+,全公司根本沒有人可以達到。若照這標準評核下去,員工拿不到好績效,豈不是都跑光了!….」
這是很正常的反應,但好好思索:究竟是這標準太高?還是原有績效標準太低呢?如果公司的考績A+/A和競爭者比起來,只能算是他們的考績B,不出幾年,一定被競爭者遠遠甩在後頭、看不到他們的車尾燈,那你的考績A+/A又有何意義呢?
看看台積電,為何可以持續領先、並大幅拉開和競爭者的差距?他們的重大績效標準/表現,包括:製程技術不斷突破/提升、良率不斷快速拉高、重大設備投資不斷加碼、客戶關係更趨緊密….,這些不就是因為有策略性、重大突破的A+/A級績效所創造出來的嗎!
過往,我們在評定員工績效等級時,某個程度上也被強迫比例給影響、甚至牽制了。有些主管,其實是先想好分配比例、以及應該是那些人員,再回過頭來給績效等級。說穿了,那樣的考績A+/A在績效管理上一點意義都沒有,因為你的出發點並不是為了提升公司的競爭力、員工的生產力、對公司的貢獻度,而是更多在思考績效考核結果對個人獎金、調薪的影響,甚至是為了安撫人心。
若我們能持續要求、並創造A+/A級績效水準:
- 在競爭環境中,用高標準來要求、並不斷墊高自己,才不會因為競爭者的大幅進步,讓公司陷入可能被淘汰的生存危機中。
- 驅動公司更有效能與動能,也建立獨特的競爭優勢與能力。
- 讓你(個人)不斷進步、與他人產生差異化,凸顯你的獨特性與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