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本表現優異的員工,在晉升為主管後,工作上卻是左支右絀,表現完全走樣!上司覺得自己看走眼、部屬叫苦連天、其他合作部門苦不堪言、可能連當事人自己都懷疑,是否勝任新職………..這升遷,到底那裏出問題?
據調查,七成以上的員工都不喜歡自己的直屬主管,理由又以專業度差、管理能力弱居多。但為什麼專業度差、管理能力弱的人,卻能往上晉升?原本這些人在升遷前,可能/應該都是績效良好、表現優異的員工,為何在升遷後卻變成一個不適任/無能的人,甚至變成一場災難呢?
1960年代,著名的管理大師勞倫斯‧彼得(Laurence J. Peter)發現:「在每個組織中,不論是政府機關、軍隊、學校或民營企業,有能力的人都會接連得到升遷機會,直到晉升到一個他無法勝任的職位。而能力不足的人,一開始就留在自己不適任的位置上,但組織又很少將這些能力不足的員工解雇,最後整個組織就會充滿不適任的人!」~這就是有名的『彼得原理』。
從『彼得原理』提出後,已經過了60多年,世界經濟變動、科技突破、產業進化與發展、甚至企業經營管理(知識與技能)都有長遠的進步與改變,但這一現象在許多組織中,特別是民營企業,卻依然存在且為數不少!這是『彼得原理』的魔咒?還是我們(企業及個人)根本沒有真正了解箇中道理?以致於組織中充斥許多沒能力、在職位上無法承擔職責的員工。這讓企業承擔缺乏動能、人員過多的苦果,而個人可能在職位上沒有發揮空間、或者窮於應付工作,以致於很努力卻沒成果或貢獻!
了解『彼得原理』及現象後,以下核心/本質問題,我們不妨好好思考:
- 企業是用甚麼標準或方法來升遷員工:
案例1:開發一課王工程師在工程技術領域有5年經驗,專業能力強、學習速度快,過去3年的考績都是A+,幾個重要開發案都由他負責,且成績卓著,公司決定將他晉升為開發二課課長,以茲鼓勵。
案例2:業務課陳課長,這8年來業績績效表現優異,不僅拿到大客戶訂單、客戶滿意度也創歷史新高,公司決定將他晉升為業務部經理。
案例3:行銷部林經理,在行銷部及業務部主管期間績效良好,在業務拓展及品牌形象建立部分,戰績輝煌,公司決定晉升他為事業部總經理。
有沒有發現:我們在升遷員工,尤其是晉升為管理職時,最重視的是員工的資歷與年資、過往績效表現、及專業能力,卻容易忽略了這個員工的能力(專業及管理能力)、發展潛力及意願度,是否足堪新職位工作任務及特性之所需。
一個人在現有職位上表現優異,是個適任且優秀的員工,但這並不必然代表他就有能力,特別是管理能力及發展潛力,可以擔任更高職位的管理職工作。好的工程師,不一定是優秀的課長;好的課長,也不一定是優秀的經理。
更重要的是:升遷,其實是一種能力與責任的提升,絕對不能拿來當作獎勵或酬庸。
- 升遷後,對職位的職責、所需能力及工作理念,是否跟著轉化
案例4:張技師在修車領域的專業無人能比,不僅取得原廠技師最高等級認證,同時將車子當工藝品進行維修的精神,更是獲得修車達人的稱呼及同儕的認可。公司決定將他晉升為維修課課長,負責整個維修團隊的運作及管理。
他一直無法忘懷直接修車的成就感,晉升後他幾乎不曾待在辦公室,還是喜歡待在現場,更喜歡直接去修車。當他露出一手解決難修的問題後,總是換來部屬的讚嘆與傾慕的眼神,而他也非常樂在其中。
但,現場修車工作卻愈來愈亂,幾乎快引發一場風暴,零件缺料、庫存帳物不符、客戶等待時間更長、部屬覺得他根本是來搶工作/功勞、他每天只更忙於修車工作…..,上階主管這才驚覺,他根本沒盡到課長的職責,而他自己也覺得委屈,難道到現場直接解決問題有錯嗎?我以前不就是這樣做,才升上來?
很多人在升遷後,還是無法忘懷過去績效表現良好的做事方法與工作習慣,殊不知“晉升/升職,也是一種個人能力的轉型”。畢竟,不同層級/職位代表工作職責是有相當差異,所需的專業能力、管理能力是有所不同、甚至連溝通協調的對象也不一樣。
當「技師」需要的是專業能力的精進、對疑難問題判斷的精準,專注於修車,是個人貢獻者;當「課長」是要管理現場運作效能與效率,包括服務效率改進/提升、零件庫存有效管理、人員培訓、成本有效管控等,專注於帶領團隊,是管理者。
沒有把這道理想清楚,同時有相關配套措施加以協助(尤其對被升遷者的引導、培訓、甚至輔導),升遷的結果很可能會失去一位績效良好的員工,但創造了一位無能的主管。
『彼得原理』及現象對部分企業及個人而言,也許難以突破,但下次在升遷員工時,幾個問題值得省思及提醒:
- 升遷這個員工,是基於他的發展潛力及能力提升,足堪新職位的工作任務及挑戰?還是只因他技術能力強、績效表現良好?或者,只是一種獎勵或安撫?
- 員工升遷後,公司有無配套方法(培訓、導師、或主管教導)來協助他適應新職位?還是隨他自由發揮?
- 獲得升遷後,你是沿用舊有工作方式與能力來擔任新職?或者認知到角色已經轉換,需要運用或學習不同的能力與工作方式?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