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到績效管理,我們通常聯想到的是績效目標設定、目標檢討或修正、績效考核與面談、以及因績效考核結果而來的獎金、升遷或明年個人發展計畫,然後年復一年。但大家對此滿意嗎?績效真的有提升嗎? 人才有因此而成長嗎?

43.png

幾項研究及調查顯示:

  • 大多數企業投注在績效管理的人力、時間、心力都相當龐大,但絕大部份企業的CEO卻都不滿意,期望或打算對績效管理機制進行徹底翻新。
  • 對員工敬業度的調查發現,83%的員工都希望從主管、同儕那裏得到績效回饋。不過在許多員工的經驗中,談到績效回饋就連想到績效考核,而印象絕大部份是負面的,包括被否定、質疑、挑戰、甚至刁難。
  • 長期對跨國及大型企業的追蹤研究,得到一個結果:企業若有良好的正向績效回饋文化,業績表現比缺乏績效回饋的企業高出兩倍;而無法給出真誠回饋的經理人,其團隊的投入程度會比同儕低25%。

這些年來,對於績效目標的設定及管理,不論是KPI、BSC、OKR等的推出與發展,讓經理人對此已經不會太陌生。對於績效考核與面談,已有很多的管理技巧可以學習與實踐,也是許多企業績效管理體系中的焦點。但對於所謂的績效回饋(Performance Feedback)則是較少著墨,甚至很多經理人對此也是相當陌生,而這其實是績效管理循環中的最大缺口!

〝傳統績效考核與面談,很難提升績效,甚至帶來反效果。
績效考核與面談≠績效回饋〞

傳統績效考核與面談的作法與場景,讓我們對「績效管理」更卻步,甚至誤以為這就是績效回饋。

  • 單向論述,通常都是主管在說,員工只是聽。並非雙向對話,更不是有效溝通。
  • 由主管掌控並啟動,員工只能被動並要做好心理準備。
  • 關起門來,主管會回顧過去,花很多時間說你那些事情沒完成、那些地方需要改進。
  • 年度總結,一次將所有事情講完,包括那些表現好或表現差、明年工作重點/方向、個人學習或發展計劃、加薪或年終獎金等等。
  • 主管通常傾向談論你最近發生或完成的事情,因為這些比較有印象。
  • 固定時間進行,一年也許就1~2次。

這是一種上對下的總結評斷與說明,對雙方而言都有相當壓力,以致於我們對這件事情常是忐忑不安、甚至想逃避。最常看到/聽到的是:覺得主管不公平;只是在挑毛病、找碴;員工只記得需要改進的地方、而忘記(沒聽進)正面的意見,以致於績效考核/面談完之後,落入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,績效不僅沒有提升,可能更加深彼此間的不信任關係。

這樣的做法,最終只淪為一場年度行政大戲、對人打分數,甚至不具時效性的作業,無法達到績效管理的初衷~「提升績效」,遑論對於人才的培養與發展。

所謂「績效回饋」是指:對於自己及他人(部屬或同事)的工作與能力表現、或行為展現的改善、成長或進步,而請教他人或給予他人明確且具體的意見,讓自己或他人能據以採取行動。

這裡有幾個重要觀念:

  • 除了給予他人回饋、或接收回饋外,更可以是主動請求回饋者。也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、也可以主動請求他人的意見回饋。
  • 不僅是工作任務的達成需要回饋,對於個人成長、學習及進步,如既有技能/強項的精進、學習新技能、往更高職位/職涯發展等,更需要他人的回饋。
  • 以具體、明確的事實為依據進行溝通與回饋,而不是憑印象或感覺,以降低個人認知或喜好的偏誤。
  • 聚焦:改善、成長或進步,分開談。
  • 不定期、頻繁、及時的對話與溝通。
  • 接收回饋者針對回饋意見,要能產出並採取具體行動計畫。

因此,「績效回饋」其實是一個摒除位階/權力,不定時、持續且順暢進行的對話與行動過程。

要理解這個觀念並不難,但如何做到?包括主管及員工都要重新認知、學習並持續實踐,才能讓績效管理發揮應有成效,將在後續篇幅繼續探討。

實際上,績效回饋文化很弱的公司,其績效管理的成效相對也不佳。而績效管理的重點除了確保整體經營目標的達成,更應該以人才為本,關注員工的發展與成長,讓人才成長變成企業發展的最大動力,將績效管理焦點從「績效考核」轉移到「績效回饋」。

下一篇將繼續介紹,落實績效回饋必須秉持的三大原則:事實、聚焦、頻繁,及心態:成長心態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布萊恩的管理坊 的頭像
    布萊恩的管理坊

    布萊恩的管理坊

    布萊恩的管理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