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

能者多勞.jpg

在某次各部門組織分工、職位職責及人力配置的檢討會中,技術部王經理說明該單位的狀況後。總經理發現該部門的工作任務重心,幾乎集中在A、B 倆位員工,公司每一重要專案工作都有參與、看來應是忙的團團轉。而另兩位員工(C、D),卻明顯工作量不足,相對輕鬆許多。

總經理:「王經理,對於部門人員分工狀況,你有何想法或改善方案?」

王經理:「因為今年專案工作特別多、時間又都很緊,A、B兩位員工的工作能力強、專業度夠、交代任務都能使命必達。而C、D這兩位員工,工作細膩度較弱、專業度不足,工作態度不積極,難以獨當一面,專案工作若交給他們倆個,我很擔心要投入更多心力和時間去教導。為讓任務能順利進行,所以多將專案工作交給A、B,我盡量在協助、也和他們一起分攤許多專案工作。」

總經理:「你部門內勞逸不均的情況,已經一陣子了。我知道這在部門內引起許多抱怨聲音,特別是A、B,他們倆位的工作量已經超過負荷,早已倦勤甚至要離職。而且,看來你目前的工作重心幾乎和他們倆位差不多,幾乎是經理在做工程師的工作。」

王經理:「我也很無奈,可用之人太少。但,我覺得工作不要計較那麼多,團隊間本來就要互相合作,有能力者多幫忙能力不足的人,能者多勞,不是嗎!」

「能者多勞」,好一句耳熟能詳的說法。但在企業運作與部門管理時,這個說法成不成立?在什麼情境下成立?若誤用,會帶來什麼影響?或到底要如何運用呢?…..試著從不同面向來探討。

商業邏輯、社會邏輯、宗教邏輯下的觀點與影響

許多公益、宗教團體或企業家個人,基於回饋社會、善盡社會責任之初衷,因此投入許多人力、心力、時間、及資源,幫助弱勢族群或因急難需要協助的團體與個人,以脫離困境。說他們是「能者多勞」、或「能力越大、責任愈大」,基本上是成立的。畢竟,這是符合社會有效運作、及宗教觀點的精神與行為,也因這樣的觀點與行為,對於促進整個社會和諧運作、或達到濟弱扶貧、助人為樂等目標,絕對是正面且有益,我們稱為符合社會邏輯宗教邏輯的行為。

但若應用在企業界呢?這句話是否也成立、或用在何處較適當?

我們回到前面案例,王經理秉持「能者多勞」的思維,並以此進行部門內的工作任務分配,產生了甚麼影響?

  • A、B倆位員工的工作任務愈來愈多、超過負荷,已經影響工作及生活品質、甚至想離職。而王經理只得不斷安撫、甚至自己也跳下來分攤工作。
  • C、D倆位員工,因為能力不足、甚至工作態度問題,工作任務反而減少,而王經理自己也分身乏術,更無暇要求或訓練他們。結果就是C、D倆位工作更輕鬆。或者,說不定他們還覺得王經理故意不讓他們參與專案工作,是在排擠他們。
  • 如果這倆位的情況繼續沒有改變、能力沒有提升,愈來愈忙的還是A、B倆位員工,最糟結果就是:劣幣驅逐良幣。因為

〝績效好、能力強的員工,會被逼得離開公司,畢竟他們最有機會和能力往外發展。至於績效差、能力弱、意願低,也不願意改變的員工,絕大多數會繼續留在組織內,而以後新進且留下來的員工,最終也會變得和他們一樣。“

在企業界若運用這樣的思維,其結果與影響會相當可怕,不可輕忽。

符合高效能企業運作精神的工作、管理、及決策準則,稱為「商業邏輯」。在商業邏輯下,每個職位都有它的職責範圍,也就是清楚規範此職位該負責那些工作任務、該承擔什麼責任、該創造那些貢獻與績效。符合商業邏輯的組織運作與管理,是「各就各位、各司其職」,不是「能者多勞」。

有些人會擔心,若按照這種邏輯和說法,會不會變成大家只都顧好自己的職責範圍,最終形成本位或自掃門前雪的狀況。或有些主管會認為不要計較那麼多,工作上本來就要互相幫忙。

其實,符合商業邏輯的組織運作,是有清楚原則的。〝先讓大家能各就各位,完全承擔職位職責。而在遇到職位職責劃分的模糊/灰色地帶、或緊急狀況時,就必須主動處理或伸出援手〞。因此,若不把原則弄清楚、若每個人自己的職責範圍都沒做好,反而都跑去支援別人、甚至做其他職位該做的事情,這不是相互幫忙或合作,而是本末倒置。

讓每位員工都是能者

王經理心中很清楚、也很無奈。他說:「…C員工是老鳥也可以退休了,在工作意願上一直不高,甚至倚老賣老,講了幾次也不見改善。至於D員工,雖然願意學習但速度慢,他是從別單位調過來的,工程技術本來就不是他的專業/專長,要培養還需要一段時間。我部門的可用之才,就那倆位,真沒得選。也想補新人,但找人真不容易,也只能撐著做。…..」

現實總是不完美,也不是每個擔任者都是所謂能者,我們一定會遇到職位需求與個人能力不匹配的時候。但身為主管的你,必須想清楚問題本質為何、並以正確方式來面對:

若是職位職責設計不良問題

職位職責內涵可能太廣、太雜或模糊不清,以致於擔任者和職位間難以匹配,則必須重新檢討並調整職位職責內涵、工作層次。

若是個人能力和職位職責間,存有嚴重落差

擔任者個人能力和職位需求存在明顯落差,且顯然已經不是能力提升可解決,可能現象會是「低能力高就」、或「高能力低就」、或根本「不適任」。這時,要解決的不是個人能力問題,而是放錯位置的問題,因此必須回歸到現實面,思考如何適才適所或進行人才力調整!

若是擔任者個人意願問題:

  • 該他負責的工作任務,絕對不能讓他迴避或有所選擇。
  • 員工態度、行為有問題,不符合公司規範/標準,必須明確讓他知道。
  • 展現你的態度:一定要解決此狀況,過程中你可以提供那些協助或輔導。
  • 員工要自己負起改善的責任。

記住:縱容一個態度或行為不對的員工,不只影響工作執行、更會破壞企業文化。

若是擔任者個人能力提升問題:

  • 讓他清楚知道自己能力的缺口。
  • 工作任務,還是要由他負責。
  • 你帶著他執行工作,從做中學。(專業缺口大、工作任務緊急時)
  • 你或其他專業人員,可以提供專業上的協助或諮詢。(專業缺口小)

要讓員工能力、職位職責互相匹配,達到「各就各位、各司其職」,你需要投入相當心力與時間去設計/優化職位職責、掌握員工能力缺口、輔導員工改善績效與行為、培育員工提升能力,或進行人才力調整,但無論如何,一定要有正確的理念,因為秉持什麼樣的理念,就會產生相應的工作與管理行為,也會帶來不同的績效與影響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布萊恩的管理坊 的頭像
    布萊恩的管理坊

    布萊恩的管理坊

    布萊恩的管理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