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50.1.jpg

經營者A:「公司這些年在技術人員培育上投入了相當的人力、心力與經費,但這些員工學習後,一部份是沒有進步,更多人是學到技能後反而是另謀他職。以後這些重點培育人員,要和公司簽訂契約,若接受訓練後提前離開者就要賠償,否則公司不划算。

主管們:「公司好像產業的人才職訓所,從我們這裡訓練出來的人員,外界搶著要。我們投入這麼多心力,卻是為人作嫁;部門人力不足、專案任務又多,還要抽出時間做培訓,這根本解決不了眼前問題!」。

經營者B:「公司在主管培育部份,不論是觀念溝通、管理技能,安排了許多課程。但上了這麼多管理課程,好像上完就結束。觀念沒有改變、能力也沒有提升!以後對於課程安排和參與人員,要嚴格把關才行。」

員工們:「上這些訓練課程,對我有何幫助?主管並沒有和我討論過我的需要;大家私下抱怨,工作已經夠繁重了,那有時間再上課;有時,還要安排周末時間進行培訓,搞得參加訓練好像是一種懲罰!」

可能我們都遇過這些狀況,也不禁讓人懷疑:還要繼續培育員工嗎?或要怎麼做,才會有效果?或要如何防範,公司才划算?

談到培育或訓練這件事情,大家都投入了許多心力、資源及時間,但不論經營者、主管們、員工們、或人資單位都各有心聲、甚或一堆心酸。培育或訓練員工,到底那裡做錯了?或要怎麼做,才有成效呢?

其實,也有許多企業在員工培育這件事情上,投入相當多資源、也產生一定的成效。因此我們不妨好好探討並借鏡。

培育員工的目的為何?絕對不是為了培育而培育,而是希望經過各種訓練與學習後,不論管理培育或專業訓練,員工的能力、技能可以提升,不僅可以應對現有職務的需求,也發展新技能以應對未來新需求及新挑戰。員工能力提升後,個人或部門的績效及生產力可以提升,並轉化為對客戶、企業的貢獻與價值可以增加,這才是培訓的目的。最終受惠的絕對是企業及員工個人。

釐清培訓的幾個重要觀點:

這些觀點必須提醒並釐清,否則容易落入迷失:

培育或訓練,主體與責任在員工

公司要投入資源、主管要花心力在這件事情上,看起來好像公司或主管責任較大。但我們不能忘記一點,培育或訓練的主體/對象是員工。員工自己的投入、努力甚至自主/自我學習更是關鍵。

許多員工表現不好、技能不足,都先怪公司提供的訓練不足,而主管們也真的都從加強訓練或培育做起。有時我們該想清楚,公司或主管是要善盡並提供必要訓練機會與資源,但個人成長不能完全靠公司或主管,員工自己的心態與行為也必須轉化與調整。

培育或訓練,不僅應對現在需求,還要包括未來新技能

有一種培訓是應對目前既定、已知的職務工作內涵,針對所需的各種技能進行提升或深化,以強化員工在執行工作任務時,可以更有效率的工作、展現更好的工作品質、及工作成果。這部分是我們已經熟知、也正在推行的培訓計畫。

但面對未來的企業轉型、新技術/新科技的快速發展、及消費型態的大幅改變….等趨勢和變化,許多職位的工作內涵及執行方式必須重塑,因此需要更多新技能/能力的發展與培訓,才能應付未來的需要,但這些技能/能力卻也是目前所欠缺的。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在數位化、網路化趨勢下,對傳統企業的商業與營運模式帶來衝擊,許多新職位的出現或既有職位的工作內涵大幅改變,而過往所培訓的各種能力已經不敷使用,例如:大量數據的蒐集與分析、AI決策與分析工具的應用、雲端運算、數位行銷等,這些必須納入重新學習的範圍。

培育或訓練,不能脫離學習、實踐、分享三階段

除了學習什麼,最重要是如何將學習、訓練所知或所得,應用到實際工作或管理情境中,否則就真的純粹當作上課,上完課就好像甚麼都沒有發生一樣。

培育或訓練,會經歷三個階段:學習、實踐、分享。
學習:就是認知、了解、操作、或探討相關技能/知識/觀念;
實踐:是將這些技能/知識/觀念結合並應用在實務工作中;
分享,是將應用成效/效果進行彙總或總結,並和他人分享。
能到達「分享」階段,才是最大的學習或訓練效果,但很可惜的大部分培育與訓練都還在「學」與「做」的階段。

人員流動,不該和培育或訓練直接掛鉤

人員流動有許多的狀況與可能性,可能因為個人因素(家庭或健康等)、可能因為外部提供更好發展機會、或因為公司內部因素(主管管理風格、薪資競爭力或企業文化等),因此在一個健康的流動下,和員工培育訓練並無明顯或直接關係。若人員不正常的流動,反而是要回頭好好檢討公司內部的因素,一定有需要優化或強化之處。

有價值及效益的培育,可以這樣做:

我們能做、該做的不是質疑:要不要繼續培育或訓練員工!而是如何將這件事情做得更好、更有價值與效益。以下幾點,是我們可以思考並持續努力:

1.將培育與成長計畫和員工的職涯發展結合

培育不能漫無目的、或想到要加強甚麼就訓練什麼。許多企業的員工培育計畫,仍是年底時由人資部門發下調查表,看看各部門主管想安排那些人員、上什麼課程,匯總後就成為公司的年度訓練推動計畫。某種程度上,這是一種急就章、甚至為了培訓而進行的工作。

員工在不同的職位、承擔不同的職責與工作任務,在每一職位都有必須再深化學習或學習新能力/技能的需求。也就是,有些培訓是為了將現在工作做得更好、有些是因為環境或策略改變而需新技能(如數位相關技能)、有些培育是為了下一階段發展需要(如有潛力晉升為管理職)。因此,一個良好的培育與訓練計畫(公司整體及個別員工),必須綜合考量公司的未來發展、員工發展路徑(管理職與專業職),及員工個人的發展規劃與需求。

2.更多元化、客製化的培育與訓練方式

培育或訓練,不是只有上課,不論是實體或線上教學,還包括特定專案/任務的指派及參與;工作或職位的輪調;外派;公司重要會議的參與;主管的工作教導(OJT)、員工的自主學習等等,必須多元有效運用。

此外,每個員工的狀況不同,縱使是擔任相同職位的員工,其個人能力強弱還是有所差別。因此,不要用一體適用的方式來培育,況且培育資源又相當寶貴、必須妥善運用。主管必須花心力進行個別員工的培育規劃和引導,針對員工最弱或最需強化部分進行,而過程中也必須讓員工充分了解,這是為他量身打造的計畫。

同時在培訓過程掌握:學習、實踐、分享三階段的有效串連與追蹤,以確保成效。

3.將成長的責任交由員工自己負責

成長的主體是員工,要將這責任交還給他。公司會提供必要培育與成長計畫,但相對地有些能力提升必須靠他自己,要員工利用自己的時間、資源去充實或提升。因此,我們必須表明態度並讓員工明白:要為自己的成長及職涯發展負責

除了公司既定的培育與訓練計畫,更多學習要靠員工自己去推動。例如到某一層級後,特別是中高階主管人員,主動去參加各大學開設的EMBA班,這不僅能提升視野、同時也拓展不同產業或企業界的人脈;專業人員參加各種專業協會/學會研討,大量閱讀並吸收專業領域的新知或趨勢,強化自己的專業深度與素質;基層人員自行加強或提升語文能力、資訊應用技能等等,而公司能提供必要的管道、協助或補助,但主動權仍是在員工。

4.打造一個可以讓員工發揮專長、成長的組織環境

員工要能發揮潛力、展現績效,一者是自己要具備相應能力,再者就是有良好的組織環境,包括:能協助並引導員工成長的主管;有機會執行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任務或專案;能充分交流意見、並展現就事論事的企業文化;有歸屬感、安全感的團隊工作環境;鼓勵創新,且能容錯的氛圍與機制;能認同、肯定並鼓勵員工的貢獻與績效;鼓勵持續學習、進步的文化與機制;有清晰且認同的願景、價值觀與目標可追尋。

若組織環境不佳,再好、再優秀的員工其表現都會打折扣,再多的培訓也難達到應有成效。但培育更多優秀的員工,對於良好組織環境的打造與維護,絕對有正面效益。

5.建立校友聯盟及網絡關係

在心態上,將人員的健康流動視為正常,現在已經不可能一個人一輩子只待在一家公司。當重點培育、優秀員工在正常、健康情況下離開公司時,不需要把他當作叛徒,應該轉為校友關係。

公司要能主動建立這樣的人脈關係與網路,畢竟這些優秀員工離開後,可能到客戶端或供應商端工作,甚至若自行創業者也可能成為公司的客戶、合作夥伴、供應商,或縱使到其他產業/行業工作,因他對公司更了解,也可協助引薦人才到公司,或有一天他會再回任。

把優秀員工培育好、把彼此的關係有效延長,從公司內到企業外形成綿密人際關係網絡,真正做到讓人才為企業所用,且讓培育效期更長。

員工/人才培育工作必須長期經營,同時要能結合公司發展需要、及員工職涯發展需求。要隨著經營環境的變化,及時加上新技能/新能力的發掘與培育。更重要是讓員工成為自己職涯成長的負責人,期望透過綿密的培育計畫以推動人才力的成長,並成為企業持續經營的重要推力!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布萊恩的管理坊 的頭像
    布萊恩的管理坊

    布萊恩的管理坊

    布萊恩的管理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