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52.jpg

許多國內外的研究及管理文章都顯示:企業內部自行培養、升遷的人才,特別是晉升到中高階主管時,因為對於企業運作、組織環境、產業態勢等等的深入與掌握,對於將來的領導、管理,甚至推動企業轉型與變革,其成效/績效會比從外部找來的高管還要好!

但攤開許多企業的人才培育發展計畫(如果公司有此計畫的話)卻發現,絕大部分企業的培育重心,都專注在員工所屬專業/職能領域的深化與發展,也就是所謂「垂直式的人才發展」,而對於跨專業/職能領域的發展,所謂「水平式的人才發展」(也就是具有斜槓能力的人才)卻相對很少,甚至根本沒有。

實務上,我們常會發現一個現象,很多員工在進入公司後,幾乎都只待在同一專業/職能部門,隨著他的歷練與成長,工作執行愈來愈熟練、專業深度愈來愈深,甚至成為該專業領域的專家。但這種培育方式也帶來一種影響,因為員工在單一專業領域太熟悉且深化了,相對缺乏其他專業職能的歷練與學習,就容易犯了「專業視野狹隘症」,也限制了員工更寬廣的發展,到最後培育出來的絕大部分都是單一領域專才,而非跨領域的通才。

在企業運作中,我們常面臨各部門的本位主義太重、跨單位合作不順暢、不同功能運作衝突等議題,這和前述的人才培育方式,其實有很大關係!正因這種方式培育出來的人員,對於別單位的功能、職責、角色、及工作難點根本不夠清楚,也難換位思考,甚至因為視野狹隘而只關心自己單位的績效。

專才固然重要,但企業經營未來需要更多優秀、跨領域的通才,更能突破現況並面對激烈的競爭態勢。

培養跨領域優秀人才的方法,相當多元,包括工作輪調、參與跨部門的重大專案、或外派等等,都可交互運用。參與跨部門專案可以和不同專業領域的夥伴共事,一起完成任務,這對員工的歷練、成長及相互了解,有正面幫助。然而,「工作輪調」在本質上還是有些不同,這是真正進入該專業領域的情境中、透過正式工作任務的執行,學習該領域的職能。

為何跨專業領域的輪調,難推行?

許多主管、專家都建議、疾呼企業要進行人才的「跨專業輪調」,以增加優秀人才的歷練,這點大家應該都同意。但現實中,存有許多不同聲音與阻礙,讓這件事情進展的不如人意,包括主管們、員工們以及人資主管:

主管們:

〝這個員工我已經培育了5/6年,現在正是最好用的時候,公司要把他調到別的單位,那我的部門怎麼辦?〞

〝把我訓練好的員工調走,再補新人進來,我豈不是又要重新訓練起…….〞

〝這是我的人!〞

〝說是要優秀人員輪調,但別單位好像是把一些不好、不要的人塞給我…..〞

員工們:

〝…我才不要調到A部門,那些專業我並不熟悉,且A部門經理超難相處的,大家都不會想去這單位學習….〞

〝….在公司裡好像是那些績效不好、不討主管喜歡的人,才會調到別的單位。表面說是輪調,其實是把不想要的人丟到別單位,或用這種方法逼人走….〞

〝要被輪調!我到底那裏做不好?〞

人資主管們:

〝每年都計畫進行專業人員輪調,但最後都不了了之,部門主管說人力短缺、不願放人。員工不喜歡到陌生部門,有很多專業要重新學習、薪水福利也沒增加….〞

〝我們現在比較像是by case的作法,遇到覺得不錯的員工,就把他調到別單位歷練,試看看成效如何….〞

這些說法中,摻雜眾多因素,包括心態、認知、計畫、制度等等,因為沒有溝通清楚、沒有建構完善、甚至認知偏誤,才導致推動不力。在更深層挖掘各自說法後,發現:

許多主管對於員工輪調這件事,是抗拒的!因為:

  • 部門人力配置卡的很緊,調出去一個員工,就少了一份戰力,更何況若調出去的是優秀員工/戰將,那他留下的職缺/工作誰做?
  • 在評定主管的績效時,往往只考量單一指標的達成,如營收、毛利、產量、品質等目標,而對於「人才培育/養成」的績效指標與計畫,卻從不或很少出現。
  • 藏私:私藏人才,好不容易培育出來的人員,當然要為自己部門有所貢獻,豈可培育好,卻是對其他單位產生貢獻!

對員工而言,可能充滿擔心與疑惑:

  • 不清楚輪調目的為何?是去解決別單位的工作推動問題?是真的要培育我?或要逼我走?
  • 輪調似乎不是計畫性安排,要去那些單位?要學甚麼?都沒講清楚、也沒規劃。
  • 還可以回到原單位工作嗎?
  • 是公司或主管在主導,卻沒有人和我談過個人的期望和想法。

而人資部門,則是滿滿的為難

  • 那些人員可以列入水平發展計畫中,似乎沒有標準.也沒有共識,有時全憑主管一句話、或老闆一個交代。
  • 這些人員的發展計畫,若都讓部門主管負責,對於主管們的培訓方式及技巧都很擔心;若要由人資部門負責,對於各專業職能的了解度,又沒有直線主管深入,要怎麼做?

有成效的優秀人才輪調,可以這樣做

從觀念轉變、制度建設、到具體實踐,幾個可行推動方向及方法,值得大家一起努力。

觀念及心態的轉化

  • 優秀人才是要為公司所用,部門主管不能藏私。
  • 健康的人才跨領域流動,是健康組織重要的元素。
  • 培育更多跨專業領域的人才,更能打破部門間的本位主義、促進團隊間的合作,也更能帶來創新。

定義人才標準及輪調計畫

只有優秀員工,才能同時接受垂直式訓練及水平式發展。優秀員工基本定義:績效表現良好具有發展潛力個人有發展企圖心及意願

人才輪調計畫中,必須將未來輪調的路徑、歷練時間、學習重點、及學習方式等規劃清楚,讓員工和主管能有相同認知、及彼此期待,同時每年要定期追蹤、檢討其執行效,再對輪調計畫進行必要修正,甚至成效不彰者,可能需退出此計畫。

這樣的定義及標準,無疑是公開讓所有員工了解,能被納入輪調計畫者,是一種肯定與榮耀,也代表公司、主管對他的重視。但這過程中,也必須講清楚:這絕對不是一種「承諾」或「保障」,若輪調成效不佳或發現不適合,主管也會修正或調整輪調計畫。

將人才培育,納入主管的績效評核指標

許多主管不自知,「人才培育」是他重要的管理職責,甚至誤以為這是公司或人資部門的事情。必須正式讓主管認知此事,列入他的職責範圍內,同時由此衍伸生相應的績效目標與工作計畫,並在過程中持續培育主管們相應的管理技能,或提供必要協助,才能確保他是用正確方式來培育員工。

讓部門主管的績效指標更多元化,將「人才培育」工作正式納入其中,包括:你培養幾個可以輪調到別單位的人才,你培養幾個其他單位輪調進來的人員,都列入主管的績效衡量項目中。這樣,才能讓主管在部門績效達成、及人才培育中,取得均衡。

透過這樣的調整,才能讓部門主管成為人才吸引、培育的磁鐵,產生人才磁吸作用。

修正員工升遷體系

將來要發展/晉升到某一層級或職等/職級,如中基層主管或高度專業人員,或核心專業領域人員(如開發、技術、工程、行銷、產品企劃等),一定要經過那些跨單位/職位的輪調與歷練,成為升遷的必要條件

從制度上鼓勵員工不僅是要垂直發展、更需要水平/橫向發展,也用制度來規範並引導主管、員工的行為。有了這樣的機制,不僅能有效培育現有人才,更能以此吸引那些對於自己職涯發展有想法的年輕人,願意加入到組織中。

讓部門主管、員工及人資主管,一起攜手合作

輪調發展計畫要有成效,經營者的支持是關鍵,但更重要是部門主管、優秀員工及人資單位三方的共同合作,才能達到成效。而輪調計畫不只由主管啟動,優秀員工自己也能發起,特別是對自己職涯發展有想法、有計畫的優秀人才,更歡迎他主動找主管或人資部門啟動他的發展計畫。

有些特定人員,例如儲備幹部或經評定具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專業人員,則可由人資部門負責統一規劃及調度的工作,規劃並管理這些優秀人員未來的輪調計畫與發展路徑,當然這過程中需要相關部們主管的意見並協助推行,也就是用公司整體資源來統籌、規劃、推動年輕幹部的發展。

培育人才,在許多主管繁忙的工作中,幾乎被淹沒,也顯得心力不足,甚至因為短期難看出成效,總難列入主管的優先工作任務中。但人才培育,特別是跨領域人才,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功,我們不能一直只說人才是公司最大資產,卻沒有投入必要的心力、精神、資源,並展開行動!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布萊恩的管理坊 的頭像
    布萊恩的管理坊

    布萊恩的管理坊

    布萊恩的管理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